耐久賽真的玩上癮了?? 台灣車手再戰賽道英雄
珠海600公里耐力賽2017新年開戰
文/李林樹
圖/Dirk Films、Eddie Lee
這幾年亞洲賽車界所吹起的耐久賽風潮,隨著賽車運動的普及化也逐漸感染到台灣車手,從廣東CEC超級耐力錦標賽、日本idlers 12Hours Endurance到Option Cup即將在2017年新增耐久賽,可見得長距離的賽事開始受到不少車手所喜愛,然而首次在中國開啟耐久賽的珠海國際賽車場,這幾年除了接連舉辦多場國際耐力賽,為了與賽道英雄接軌更是增加耐力賽,並且從去年的500公里增加到600公里,除了代表著新的里程碑,同時也考驗參賽車手體能、車輛耐用度及後勤團隊的臨場反應,為此,由國內好手陳軍華、羅紀竣、黃瑋豪、劉威志、袁聖評、李彥翰、郭國信與黃晞展等8位車手所組成的「台灣參訪團」特別前來挑戰。
為了盡快熟悉4小時耐久賽的賽事流程,從車手到後勤團隊都在正式開賽前不斷的進行練習。
逐步引導耐久賽基礎
車隊與車手共同成長
一般來說參加耐久賽需要靠的關鍵因素有四項,扣除無法掌控的運氣因素,包含車手默契的搭檔、車輛整備妥善率與後勤團隊的應變能力,這三項都是在比賽期間能夠直接影響成績好壞的關鍵,由於2016年「台灣參訪團」已首次挑戰過珠海500公里耐力賽,為了更上層樓的自我挑戰,因此包含陳軍華、羅紀竣、黃瑋豪、劉威志、袁聖評與李彥翰等6位車手才會特別組隊前來挑戰,同時D2 Racing Team的郭國信與黃晞展也特別前來為2017年China GT進行暖身。
雖然說耐久賽比的是車手穩定性與車輛耐用度,但是車手一上車難免就會開始殺紅眼,完全忘記比賽才剛開始進行第一圈而已。
為了因應參賽車輛的分組規範(排氣噪音不可超過110分貝),同時能在比賽場上有競爭力與對手抗衡,因此特別與Asia Racing Team租兩部Seat Sport的Leon CUP TCR賽車投入A組,透過後勤團隊的技術支援以應付長達4小時的嚴苛賽事考驗。由於2.0升渦輪增壓引擎即可爆發出330hp/41.8kgm,雖然面對動輒350hp以上的對手很難在短距離對抗,但是耐久賽所要兼顧的耐久度才是最後關鍵,只不過變速箱仍舊維持傳統DSG並非序列式,能否應付長時間的摧殘而不鎖檔也是一個變數。
分別由陳軍華、羅紀竣、黃瑋豪、劉威志所駕駛的15號車,及袁聖評及李彥翰所駕駛的11號車這次在比賽場上逐步將名次慢慢推進,最終分別拿到A組第四與第一名。
賽道英雄600公里分組
A組:2000c.c.以上
(渦輪增壓:基本排量x1.7=實際排量)
B組: 1601c.c.-2000c.c.
C組: 1300c.c.-1600c.c.
公開組:經賽會認可接受的車型
均衡配速才是致勝關鍵
避免搶一秒而失幾分鐘
雖然說比賽就是要搶快才會有機會贏,但是對於耐久賽來說卻不是這樣而已,車手還必須要調整車速達到快又穩定的節奏,如此一來才能讓比賽車的戰力可維持最長效能,以這次A組所分配的參賽車輛實力來看,面對重量相近卻有多達70hp差異的Lotus Exige S,除了靠技術與彎道取勝之外,明顯落差的加速力已經不利於台灣參訪團兩輛Leon CUP TCR,但是比賽沒到最後揮下方格旗之前,實力的落差只是參考數據而已。
為了協助賽道上的故障車輛排除,必須靠安全車出動繞場才能加速救援,如果能抓緊時機進站換手可就能夠賺到不少時間。
不過一開賽時率先肩負第一棒重任的陳軍華,由於起跑時跟競爭對手過於貼身纏鬥,這也導致為了避免與前車搶彎發生碰撞而意外衝出跑道,雖然並沒有造成車輛的受損,但是也平白損失了幾分鐘的時間,此意外雖然讓車隊的競爭力瞬間歸零,不過奪牌壓力完全釋放之後,反而讓各車手能夠自由發揮實力,畢竟長達4小時的耐久賽是比氣長,如何穩定維持單圈成績並減少失誤的發生,這樣才能盡力爭取最後優勝的可能。所幸由袁聖評及李彥翰所駕駛的11號車一路提升名次,不僅徹底擊敗強勁的競爭對手,同時也在全場比賽中取得第二名與A組冠軍,至於由陳軍華、羅紀竣、黃瑋豪、劉威志所駕駛的15號車,雖然過程中出現三次失誤損失將近20分鐘,不過最終也跑出全場第七名與A組第四名的成績。
今年珠海600公里耐力賽除了有多達近10台灣車手參賽之外,一口氣派出四位台灣SG助陣更是驚艷全場。
然而同樣在珠海4小時耐久賽中投入Open組的D2 Racing Team似乎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原本持續近90分鐘位居全場第2名,但是卻在第二次進站換手並且加油時發生漏油意外,由左側瞬間竄出的火勢雖然相當大,但是並沒有造成人員及車輛有任何傷害,但是由於在滅火時噴出不少乾粉,車內車外都受到大量乾粉的影響,最終迫使車隊決定提前退賽,無法替今年China GT繼續進行暖身練習,但是據D2 Racing Team車隊老闆廖志賢表示,今年China GT已完成全年度報名,希望能夠在2017年取得漂亮的成績。
相較於2016年賽事有多達40多輛參賽車,今年似乎受到分組的影響導致參賽車輛數減少至30輛,稍稍減低了競爭的精采度。
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接連在比賽中後段陸續退賽,這也讓袁聖評及李彥翰所駕駛的11號車順利取得全場第二以及A組冠軍。
順利完賽就是成功的開始,這回兩輛台灣車手所組成的參訪團一口氣在A組拿下第一與第四名的好成績。
一場成功的比賽,除了要有技術高超的車手以外,堅強的後勤團隊更是能夠隨時協助故障排除讓比賽車能夠順利下場的關鍵。
由於進站換手時不慎漏出燃油導致車輛左側瞬間起火,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及車輛的受損,但是也被迫提前退賽,無法繼續替今年的China GT賽進行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