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在Netflix全球多國排名第一 幕後製作心路歷程大公開

《魷魚遊戲》描述一群走投無路的人參加一連串神秘的童年遊戲,爭奪豐厚的獎金。全劇緊張刺激的情節席捲全球,影集一推出便大受好評,但對創作人兼導演黃東赫來說,這一路走來艱辛又漫長。這就帶您一探究竟,了解《魷魚遊戲》的幕後製作歷程。

創作緣起

黃東赫導演最早是在 2008 年有此構想並著手編劇,他說:「2008 年我才入行不久,我那時老愛去漫畫店。看了很多漫畫後,我突然有個想法:何不在韓國製作一部類似漫畫的影視作品呢?於是,2009 年時我就把劇本寫好了。」身為電影導演的黃東赫原本想把《魷魚遊戲》拍成電影。

艱辛歷程

黃東赫雖然早在 2009 年便完成《魷魚遊戲》初版劇本,但因為忙著拍攝《熔爐》(2011)、《回到 20 歲》(2014) 和《南漢山城》(2017) 等賣座電影而不得不先將《魷魚遊戲》束之高閣,後來才有機會創作這部影集。黃東赫坦言:「這在當時可能太陌生、太血腥了吧,有人覺得劇情過於複雜、沒有商業價值,所以我沒拿到足夠的資金,選角也不容易,努力了一年沒什麼結果,不得不先把這個計畫擱在一旁。」

大約十年後

想出《魷魚遊戲》的企劃大約十年後,黃東赫終於又有機會實現當初的構想。他說道:「謝謝 Netflix 讓我隨心所欲地自由創作,過程中毫無限制。」導演藉此機會將故事擴展為影集,如今也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吸引全球無數影迷。

美術設計背後隱含的意圖

這部影集最吸睛的地方莫過於繽紛的獨特美學風格,與其他生存故事完全不同。 美術指導蔡炅宣表示:「我們創造的地點和場景,是為了讓觀眾思考《魷魚遊戲》背後隱含的意圖。」超大場景加上鮮豔色彩,讓觀眾瞬間掉入真實卻又如夢似幻的世界。

單純的童年遊戲

黃東赫導演刻意選擇能引起共鳴又淺顯易懂的童年遊戲,但對這些遊戲的細節可絕不馬虎,製作團隊在每一場遊戲中都下足了功夫。以大多數人應該熟悉的第一場遊戲「一二三,木頭人」為例,場上的機器人是參考小學課本裡的某個小女孩設計而成,如此設計造成的反差,為整個場景增添不少恐怖氣氛,兒時的趣味遊戲,怎麼變成了駭人的生死存亡之戰?

捕捉真實情感

龐大的場景能夠幫助演員表現真實的情感,黃東赫導演對此表示:「我試著模擬出真實遊樂場的氛圍,讓演員能夠更加身歷其境。我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讓演員的表現更加真實。」參賽者在充滿童心的遊樂場拚命求生,這樣的對比實在教人大呼過癮、激動不已。

營造懷舊感

劇中的 70、80 年代韓國巷弄是劇組耗費最多心力的場景,演員朴海秀說道:「遊樂場的場景很真實,就像以前的小巷弄一樣,感覺就像以前人的家門口,給人一種奇怪的懷舊和緊張感。」演員許城泰發現這些巷弄四處可見零星土堆後,也讚賞美術團隊對於細節非常講究。

紮根在地,放眼國際

以上元素造就了一部精彩絕倫的作品,既能吸引全球觀眾,又保留韓國在地特色。劇中的童年遊戲大部分是世人熟悉的遊戲,有些則是韓國特有。無論觀眾的出身為何,劇中角色經歷的人性情感和掙扎必能在許多人心中引起共鳴。黃東赫導演說道:「這是一場充滿娛樂且考驗人性的生存遊戲。」

傳達感傷訴求

這部影集藉由刻劃成人重玩童年遊戲,檢視人性及人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黃東赫導演表示:「我想寫一部比喻或影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故事,以一場極端的競賽隱喻當今弱肉強食的社會。」但本劇並非全然壓抑陰鬱,觀眾仍可看見角色並未失去人性和希望。這些對於人性和社會的刻畫實在發人省思。

《魷魚遊戲》幕後花絮

史塔夫短評:各個遊戲的場景之用心,令人歎為觀止!

歐帝斯

現職Stuff Taiwan副總編輯,曾任職於Sogi與Mobile01,2003年開始擔任手機評測,喜歡玩新奇的3C產品,近年熱衷於自助旅行,喜歡在旅行時享受邊玩邊測試產品的樂趣。工作邀約:otis0329@gmail.com,個人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oti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