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 15小旗艦攝影評測:日間、夜景、人像、微距實拍樣張與心得分享
Xiaomi 15是市面上不多見的Android小螢幕旗艦機,台灣市面上的Android小旗艦還有Galaxy S25、OPPO Find X8,以前曾推出的Xperia與Zenfone都停更了。之前分享過「Xiaomi 15合手小旗艦 台版性能與強大AI實測」,本篇要分享Xiaomi 15的大量實測樣張使用心得。Xiaomi 15搭載徠卡三鏡頭,50MP 光影獵人900(1/1.31吋)+50MP Samsung JN5(1/2.76吋)超廣角+50MP Samsung JN5(1/2.76吋)60mm浮動長焦三鏡頭,大致上與前一代Xiaomi 14相同,只差在長焦感光元件從Samsung JN1升級規格接近的Samsung JN5、75mm焦距變成60mm。
⭐上市初期仍是舊款相機介面
⭐徠卡人像
⭐日間實測
⭐浮動長焦拍微距
⭐夜景模式
⭐史塔夫老實說
Xiaomi 15其實去年10月就在中國發表,國際版遲至今年3月才上市,而3月同場發表的Xiaomi 15 Ultra已改用更簡約的相機介面,目前Xiaomi 15還是舊款介面,未來將會升級為新版介面,但時程還不知道。
Xiaomi 15相機可切換0.6x、1x、2x、2.6x、5x等倍率,原生的是0.6x、1x、2.6x,其他都是用裁切或是數位變焦。不用進入專業手動模式,左下角就能直接調曝光值。
Xiaomi 15的長焦支援浮動長焦,也就是同時可拍攝長焦與微距,在上方選單可看到超級微距的選項。
主相機的原生焦段是23mm,可在相機設定內切換為28mm或是35mm,或是在1的上面按一下切換28mm、按兩下切換35mm。在夜景模式中,只能切換0.6x、1x、2.6x,在不是太極端昏暗的場景中,也可以使用拍照模式拍更高的焦段,不見得都要使用夜景模式。
Xiaomi 15的錄影最高解析度為8K/30fps或4K/60fps,選擇4K/60fps時可切換0.6x、1x、2x、2.6x、5x。
⭐徠卡人像(原始檔都在Flickr相簿)
Xiaomi 15在人像模式中可拍攝23mm、35mm、60mm、75mm四個焦段,右上角有「徠卡人像」與「大師人像」兩種模式,前者由徠卡光學團隊調校、擁有油潤感與高對比的徠味,後者由小米影像實驗室優化、更貼近亞洲審美。我個人比較偏好徠卡人像,但徠卡人像拍攝時容易有蠟黃的情形,因此我更常用開啟「徠卡人像」模式、搭配右下角的「徠卡自然」濾鏡,讓臉部膚色呈現更白嫩,又不會有大師人像的塗抹感。
以下人像都用「徠卡人像」模式、搭配右下角的「徠卡自然」濾鏡拍攝,人像曝光良好,具有細節和自然的膚色。人像模式能夠清晰區分人像和背景,產生漂亮的散景效果,人像與背景的過渡平滑不虛假。光影呈現真實還原,在樹下拍攝的臉部陰影不會被演算法刻意修亮。
⬇ 23mm人像
⬇ 35mm人像
⬇ 60mm人像
⬇ 75mm人像
⭐日間實測(原始檔都在Flickr相簿)
Xiaomi 15搭載小米用了兩代的光影獵人900感光元件,開啟徠卡經典模式時,擁有自然的色彩平衡,暗角比起前幾代有減少的情形。色彩鮮明但不過度飽和,呈現徠卡風格的質感。要抓拍可在相機中設定音量鍵,可以按一下快速開啟相機並完成拍攝。搭載Xiaomi AISP與FusionLM 2.0影像平台,HDR合成速度快、色調處理更自然。Xiaomi 15相較於其他品牌的多鏡頭旗艦機,擁有發色一致性的優點,不會三個鏡頭像是三支不同手機拍攝的相片。
超廣角焦距約14mm,僅採用1/2.76吋的Samsung JN5,畫面邊緣變形控制良好,色彩表現與主鏡頭一致。整體來說日間場景畫質穩定,雖解析力低於主鏡頭,但仍屬實用水準。60mm的原生浮動長焦,可拍攝中距離的遠景,在日間場景畫質細膩穩定,甚至拍120mm的數位變焦畫質也比想像中好。
以下是Xiaomi 15使用5x(120mm)與10x(230mm)的樣張,在光源充足的日間場景中,5x在大部分的場景畫質都可接受,而10x是畫質的極限,已經稍微出現油畫感。
📷黑白徠卡相片
在老街或是廟宇的場景,可以開啟徠卡單色、徠卡單色HC、徠卡漂棕、徠卡單色藍,可呈現有層次的黑白照片,讓照片更有故事與氛圍感。
⭐浮動長焦拍微距(原始檔都在Flickr相簿)
Xiaomi 15搭載60mm浮動長焦鏡頭(2.6x光學變焦),可前後移動調整焦距,兼顧遠攝與微距(最近對焦為10cm)。拍攝主體與背景過渡自然,開啟徠卡經典發色表現自然。但受限於感光元件尺寸不夠大,如果要拍攝花蕊這麼小的細節,解析力還是比較不足。
⭐夜景模式(原始檔都在Flickr相簿)
Xiaomi 15得益於光影獵人900大尺寸感光元件與F/1.62大光圈,手持拍攝夜景模式只需約1~2秒完成,處理速度快並穩定輸出。在低光環境下也能拍出明亮、清晰、曝光準確的照片,控制光斑效果與白平衡的表現都非常穩定。即使是極低光源場景,畫面也幾乎無噪點。然而開啟徠卡經典模式(以下相片皆是)時,有時高光抑制較為不足,會有一點過曝感,在夜間場景開啟徠卡生動會更接近手機攝影的審美觀。60mm浮動式長焦鏡頭在遠距拍攝上表現相當亮眼,對比日間場景的極限在230mm(10x),夜間場景的極限是120mm(5x)。至於超廣角鏡頭,在邊緣畫質的減損相當明顯,不過最近看到許多旗艦機都用Samsung JN1或Samsung JN5在超廣角上,顯見各品牌仍更願意把堆料在長焦或主相機上。
綜合前一篇Xiaomi 15合手小旗艦 台版性能與強大AI實測有以下的優缺點:
🔷優點:
1. 台灣市面上選擇不多的高通Snapdragon 8 Elite小螢幕旗艦機。
2. 螢幕擁有超窄邊框、更高的4000nits峰值亮度、3840Hz PWM調光。
3. 小手機也有5,240mAh電池,續航表現實測優異。
4. 升級為辨識度更快的超聲波指紋辨識。
5. 這一代引進相當特別的液態銀款式,但只能在官網買到。
🔷缺點:
1. 相機鏡頭模組過大,已經超過背蓋的中軸線,顯得較為突兀。
2. 機身小散熱面積受限制,散熱表現不如POCO F7 Ultra或Xiaomi 15 Ultra。
3. 超廣角感光元件小、畫質較差,原生長焦從前一代的75mm縮水為60mm。
4. Xiaomi HyperOS 2有些AI功能藏得很隱密,不太直覺。
5. OPPO、vivo的旗艦機已升級為IP69防水,Xiaomi 15仍是IP68。